
近期,广东佛山因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发本地传播,截至7月19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873例。佛山市政府迅速响应,通过“清积水、防叮咬、早诊治”三项核心措施控制疫情。作为国家级有害生物防制行业协会,CPCO中虫协在此温馨提示:蚊媒传染病无小事,科学防控需全民参与。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(花斑蚊)叮咬传播。其名称源自非洲土语“弯曲疼痛”,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无法直立的状态。病毒潜伏期1-12天,各年龄段均易感,但重症率低于1‰,多数患者一周内可康复
典型症状
感染后常见症状包括:
① 突发高热(39℃以上,持续3-7天);
② 剧烈关节疼痛(手腕、脚踝等小关节为主,可能持续数月);
③ 皮疹(躯干、四肢红色斑丘疹,伴瘙痒);
④ 全身症状(头痛、肌肉痛、乏力、恶心呕吐)。
注意: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警惕并发症风险。
科学防治
1、环境治理
l 每周清积水:翻盆倒罐,清除轮胎、瓶罐、沟渠等各类积水;
l 水生植物管理:每3天换水并清洗根部,避免蚊卵滋生;
l 密封储水:水缸、水池加盖或投放灭蚊幼缓释剂(如0.5%吡丙醚颗粒剂)。
2、个人防护
l 户外防护:清晨/黄昏时段穿浅色长袖衣裤,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(DEET)驱蚊剂;
l 居家防蚊: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蚊帐或电蚊拍,定期喷洒杀虫剂;
l 避免高危区域:减少在草丛、竹林等伊蚊孳生地停留。
3、专业防治
对于社区、学校、医院等重点区域,建议引入专业防治服务:
l 环境评估:通过虫情监测确定蚊虫孳生热点;
l 精准消杀:采用超低容量喷雾、滞留喷洒等技术快速降低成蚊密度;
l 长期监测:部署诱蚊灯、卵纱监测点,建立动态防控体系。
除基孔肯雅热外,登革热同样需警惕
当前正值蚊媒疾病高发季节,除基孔肯雅热外,由伊蚊传播的登革热也在多地流行。两者症状相似但危害不同,需加强区分与联防。
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,同样通过伊蚊传播,但重症风险更高:
l 症状差异:登革热以高热、出血倾向(如牙龈出血、皮下瘀点)为特征,重症可能引发休克或器官衰竭;
l 血清型复杂:病毒分4个血清型,二次感染不同型别易发展为重症;
l 防治重点:除清积水、防叮咬外,需加强社区监测与病例隔离。
佛山疫情再次敲响警钟:蚊虫防治需政府、社区、个人三方联动。CPCO中虫协呼吁公众:主动清理积水,做好个人防护,出现症状及时就医、蚊虫问题严重时寻求专业防治服务等。让我们携手构建无蚊环境,守护健康生活!